馬其頓王國 - 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三世

         馬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是古希臘西北部的一個王國。其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是由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大帝)開創。亞歷山大帝國是歷史上繼波斯帝國之後第二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其疆域東自費爾干納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爾幹半島,北從中亞細亞、裏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起源

         馬其頓是地處古希臘邊陲的一個地區,地處希臘中北部,西接艾普魯斯,東鄰色雷斯。其民族淵源尚無定論,可能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Thracians)和希臘的多利亞人的混血後裔。由於偏僻落後,而且行帝制而非民主制,因此被繁榮的希臘稱為野蠻人。約在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馬其頓完成了統一,實行君主制。崛起馬其頓在希波戰爭初期依附於波斯,但又背着波斯人給希臘人暗送情報。公元前5世紀末,國都從西北山區的埃格(Aigai)遷往東南沿海的佩拉。到公元前4世紀,攝政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廢黜幼主,自立為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腓力二世借鑒希臘的先進經驗,並採取的馬其頓特色的舉措,強化王權、削弱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推行幣制改革,採用金銀複本位制。最重要的是他的軍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忠於國王的常備軍,創建了強有力的馬其頓方陣。後來他又侵佔了色雷斯的金礦,每年又有一穩定的收入以擴充軍事。馬其頓軍隊的戰鬥力超過了希臘其他城邦的軍隊。腓力為了準備進軍東方各國,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
         腓力二世在國勢強大後,趁着希臘處於城邦混戰之際南下侵略希臘。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盟軍與馬其頓軍決戰於中希臘的克羅尼亞,盟軍慘敗。第二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各邦開會,宣布殊臘各城邦成立聯盟,幾乎全希臘都承認了馬其頓的霸權,並決定進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腓力20歲的兒子亞歷山大(即亞歷山大大帝)繼承。

地理環境

         古希臘在地理上,其實是個較為模糊的概念,它比現今的希臘要大得多,是巴爾幹半島南部、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西岸的眾多奴隸制城邦的總稱。古希臘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國家,而是由大大小小的奴隸制城邦所組成的集合體。在當時,即使是大一點的城邦,面積也不過在3000到8000平方公里,人口約20至30萬,而小的城邦,面積就僅有100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0人左右。

 

亞歷山大帝國地圖

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希臘語:Μέγας Αλέξανδρος或Αλέξανδρος ο Μέγας,其名字亞歷山大意為「人類的(ανδρός)守護者(αλέξω)」;公元前356年7月22日-前323年6月10日)即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Αλέξανδρος Γ' ο Μακεδών)。他維持了以馬其頓領導的統一希臘諸城邦,並征服了波斯及其它亞洲王國,直至印度的邊界。他用13年時間征服了當時歐洲視角的「已知世界」,被認為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家之一。

生平

早年(前356年~前336年)

         亞歷山大三世是馬其頓阿吉德王朝(οἱ Ἀργεάδαι),國王腓力二世(Φιλιππος Β')和希臘世界西方蠻國伊庇魯斯(Ήπειρος)公主奧林匹亞絲的兒子。由於奧林匹亞絲的個性專橫獨斷又神祕,而且喜歡與蛇共眠(普魯塔克),再加上她對亞歷山大的影響,她很令腓力二世厭棄。她對兒子亞歷山大的影響非常大。遠征期間亞歷山大常常會寫信給母親敘述見聞。傳說亞歷山大在埃及西華沙漠阿蒙神殿親眼看過某種奇特的事,但他又絕口不提,只願意寫信告訴他母親一個人而已。信件後來失傳了,所以亞歷山大到底看到什麼就成為一個謎團。因為在當時馬其頓的謠言和後來阿蒙神諭的顯示,當時記載普遍相信亞歷山大是天神宙斯之子,如普魯塔克傳說(普魯塔克,2.2):在亞歷山大出世之前,奧林匹亞絲夢見雷電,腓力二世則夢見自己用獅子的封印封住了奧林匹亞絲的陰道。
         亞歷山大在馬其頓的成長受荷馬《伊利亞特》及其中人物阿基里斯和傳說人物海格力斯影響(他的父母王系各稱是海格力斯和阿基里斯的後代,見:普魯塔克,2.1)。亞歷山大小的時候,腓力二世聘請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作他和其他馬其頓貴族子弟在米埃札(Μίεζα)的導師。亞里士多德給予他完整的口才和文學訓練,並且激發了他對科學、醫學和哲學的興趣。亞歷山大童年早期就顯示了在音樂和馬術上的才華。普魯塔克記載(普魯塔克,6.4),前344年,12歲的亞歷山大看到一匹被他人認為不能馴服的馬,名字叫布西發拉斯(Βουκέφαλος)。他只是柔和的對馬說了幾句話便成功地馴服了那匹馬。當時腓力高興地說:
「我的兒子,找一個與你相稱的王國吧。馬其頓對你來說太小了。」
         前340年,腓力出戰拜占庭城邦的時候,16歲的亞歷山大代父統治馬其頓,並率領部隊鎮壓馬其頓北部Μαίδοι的起義,建立了城市Aλεξανδρόπολις。前338年,18歲的亞歷山大在馬其頓維護它在希臘城邦中領導地位的重要喀羅尼亞戰役(Χαιρώνεια)和其他將軍指揮馬其頓左側,消滅了底比斯(Θῆβαι)神聖團隊(ἱερὸς λόχος)。同年腓力成立了科林斯同盟,鞏固在馬其頓領導下希臘城邦之間的和平。
前337年,腓力二世與奧林匹亞絲離婚,隨後娶了馬其頓貴族阿塔魯斯(Aτταλoς)的侄女克麗歐佩特拉(Κλεοπάτρα)。當阿塔魯斯在腓力二世與克麗歐佩特拉的婚禮酒會上評價說馬其頓王室將會有一個合法的繼承人時(估計是在暗喻小老婆克麗歐佩特拉的孩子將會代替亞歷山大成為王國繼承人), 亞歷山大回答(普魯塔克,9.4):「那麼我呢,你這卑鄙的人,你把我當成什麼了....一個雜種嗎?」
說完便把酒杯向他扔去。當腓力扶着他的侍衞阿塔魯斯站在椅子上向亞歷山大抽劍時,生氣的他因為醉酒站不穩而在椅子上摔倒了。亞歷山大向他嘲弄道:「你們瞧啊!一位準備從歐洲橫掃小亞細亞的國王,卻連一張椅子都跳不過去。」被腓力驅逐後,亞歷山大與奧林匹絲回到奧林匹亞的娘家伊庇魯斯,然後自己繼續前往伊利里亞(Ιλλυρια),在馬其頓他原來安穩的繼承權受到質疑。短期之後腓力派使者召回亞歷山大,與他和解。
         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埃格(Αιγαί)舉行的女兒克麗歐佩特拉和伊庇魯斯的亞歷山大一世的婚禮,被皇家保鏢保薩尼阿斯(Παυσάνιας)刺殺身亡。其策劃沒有最終的解答,奧林匹亞絲因對此公開表示喜悅,以及和兇手伊庇魯斯有聯繫而被懷疑(如:查士丁,5.7)。亞歷山大代表指責此事為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所指使,後來以此為向波斯進攻的理由。此外,也有人說,每當亞歷山大得知他的父親征服了一塊地,就會哭着說:「難道父親沒有留下一點兒的土地給我征服?」

繼位和鞏固政權(前336年~前335年)

         20歲的亞歷山大被馬其頓軍隊中安提帕特(Αντίπατρος)派系推舉為新國王。利用在佩拉(Πέλλα)的優勢,他通過腓力二世的葬禮減少稅收贏得駐在馬其頓的軍隊。他以參與暗殺腓力二世的罪名處死埃羅普斯(Αέροπος)的兩個兒子Ηρομένης和Αρραβαίος(但赦免了三子,安提帕特的女婿,Λυγκησταί的亞歷山大)和當時被腓力派遣東征於小亞細亞的阿塔魯斯。同有王位權的阿明塔斯(Αμύντας)以策謀亞歷山大的罪名被處死。奧林匹亞絲殺了克利奧帕特拉和她的也有王位權的兒子。亞歷山大使部分軍隊相信被腓力派遣東征於小亞細亞的阿塔魯斯和雅典同謀起義,處死了阿塔魯斯而完成了他的登位。同樣征於小亞細亞的帕曼紐(Παρμενίων)的兒子們仍然在佩拉而因此對他的女婿阿塔魯斯的死無動於衷。被迫與腓力結盟的希臘城邦雅典和仇恨腓力二世的底比斯把腓力二世被刺看作是重新贏得獨立的機會。為了贏得希臘同盟的承認,前336年末,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進入原被腓力二世統治的特薩利(Θεσσαλία),在成功打破其貴族在邊境的抵制後,被承認為特薩利新的世襲統治者。亞歷山大之後南下,使得底比斯投降,雅典敬他為名譽城民。當亞歷山大登位時,馬其頓的國庫緊缺。前335年,在科林斯重新得到除斯巴達之外同盟支持的亞歷山大重征馬其頓北部色雷斯(Θρᾴκη),為東征小亞細亞穩固北部防線,並報復公元前338年當地特里巴利(Τριβαλλος)部落對腓力二世部隊的偷擊和戰利品的盜竊。在多瑙河打敗特里巴利後他進軍並打敗威脅馬其頓西北的伊利里亞,補正了腓力二世執政時的重要失敗。與此同時,雅典和當地強權底比斯,把亞歷山大死於多瑙河的謠言看作新的機遇。底比斯再次叛亂後,亞歷山大從伊利里亞不經馬其頓用14天到達底比斯。他與希臘同盟國摧毀了底比斯,消除了威脅馬其頓的三大希臘勢力之一(其餘為:雅典、斯巴達),把其國境分給盟國,並把大部分底比斯邦民售為奴隸。軍事支持(但軍隊尚未過國界的)底比斯的阿卡狄亞(Αρκαδία)隨之處死其領袖,未軍事支持底比斯而已被港口封鎖的雅典隨後放棄抵抗。

 

唯及納太陽(Ήλιος της Βεργίνας)馬其頓王國的標誌

波斯出征初期(前334年~前333年)

         希臘與波斯的敵對始於前6世紀,當時位於小亞細亞的自由希臘城邦淪陷於向西擴張的波斯王國。在愛奧尼亞叛亂和馬拉松戰役後。前481年波斯國王澤克西斯一世在第二次波斯戰爭時試圖佔領整希臘。雖然澤克西斯一世被打回,波斯之後也再沒有進攻希臘,而澤克西斯一世前480年火燒雅典衛城及其他被認為瀆神的行為使得亞歷山大時的希臘政界仍存在着報仇和反攻波斯的聲音,這也被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所利用。以父親包括「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口號,前334年亞歷山大出征小亞細亞,奧林匹亞留在佩拉執政,安提帕特也留守在馬其頓,以約12000步兵和1500騎兵維持對歐洲的勢力。亞歷山大自己帶着由馬其頓和其他希臘城邦組成的約30000~40000步兵和4000~5000騎兵越過了希里帕(Ελλήσποντος,今日的達達尼爾海峽)。雖然他的出征彌補了腓力二世遺留給他的債務,一個空了的國庫使他只帶了30天的補給。在小亞細亞亞歷山大和小部分部隊首先訪問了特洛伊,他和他從童年來的親友,海菲斯提恩(Ήφαιστίων)分別祭阿基里斯和《伊利亞特》中阿基里斯的親友帕特洛克羅斯(∏άτροκλος)。隨後亞歷山大與帕曼紐帶領的其餘部隊會合,繼續向波斯地方總督的要塞Δασκύλιον。附近的兩個希臘城市中,Κύζικος已獨立於波斯,∧άμψακος不希望被「解放」,而部隊急需通過征服得到補給。
         波斯的希臘僱傭軍統帥,羅德島的門農(Μέμνων)建議焚燒周邊的田地,但由於波斯地方總督憐惜他們的財產,未被採納。而他們聚集部隊,在格拉尼庫斯(Γράνικος)河與亞歷山大正面交戰。亞歷山大在格拉尼庫斯戰役中自己率領着「夥伴騎兵」隊(έταιροι),領先與波斯騎兵交戰,波斯部隊多個地方總督和將軍被「夥伴騎兵」隊殺死。在交戰中亞歷山大受傷並被克利圖斯(Κλείτος)相救。為恐嚇未來的希臘僱傭兵,亞歷山大讓部隊於戰場上屠殺大部分希臘僱傭兵,其餘被押回馬其頓強迫勞動。他將300領波斯鎧甲作為給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衛城,帶着如下題字(阿利安,1.16.7):「來自亞歷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臘人,除了斯巴達的奉獻,從居住在亞細亞的野蠻人奪取。」但格拉尼庫斯戰役後亞歷山大沒有「解放」如Δασκύλιον非希臘愛奧尼亞城邦。他下令部隊禁止搶劫,並效仿波斯王國任命自己的地方總督,把戰勝的城邦并吞入馬其頓。與波斯部隊相比則是敵眾我寡。儘管存在許多不利,亞歷山大仍對波斯軍隊致以一系列毀滅性的打擊,取得了勝利。他的成功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腓力二世留給他的軍隊比波斯軍隊訓練有素。第二,亞歷山大是一位傑出天才將領,也許是舉世無雙的最偉大的將領。第三,亞歷山大本人具有英勇無畏的精神。雖然每場戰鬥初期亞歷山大是在後方坐陣指揮,但他的方針是如果部隊發動決定性進攻,他則身為士卒與士兵們生死與共。這種冒險的戰術使他屢次受傷,但能加強士兵們的士氣。士氣對打仗有莫大的益處!

伊蘇斯至高加美拉(前333年~前331年)

         亞歷山大首先率領部隊攻克了小亞細亞,消滅了駐守在那裡為數不多的波斯部隊;隨後向敘利亞北部挺進,在伊蘇斯戰役擊敗了一支龐大的波斯部隊。接着亞歷山大又向南進軍,經過七個月的艱難圍攻,攻克了腓尼基島市泰爾(位於現在的黎巴嫩)。在泰爾圍城戰期間,亞歷山大收到波斯國王的一封書箋,提出為了達成和平協議,他願把半個波斯帝國割讓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的將軍帕曼紐認為這個建議很好,他說:「如果我是亞歷山大,我就採納這個建議」。亞歷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曼紐,我也許會採納這個建議。」
攻克推羅之後,亞歷山大繼續南進。經過兩個月的圍攻,埃及一箭未發,自動投降。接着亞歷山大在埃及停留一段時間,讓軍隊稍有喘息之機。在那裡年僅24歲的亞歷山大被譽為法老,稱之為神。隨後他率軍返回亞洲,公元前331年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中,擊敗了一支極為龐大的波斯軍隊。

追捕大流士三世(前331年~前330年)

         取得高加美拉戰役勝利之後,亞歷山大率軍進入巴比倫和兩座波斯都城,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為了防止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並非大流士大帝)向亞歷山大投降,巴克特里亞行政長官貝蘇斯與軍官們把他們的國王暗殺了。

中亞細亞(前330年~前327年)

         時年為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擊敗了謀殺大流士三世的主謀貝蘇斯,並割其鼻、耳後斬首,經過三年奮戰,攻克了整個伊朗東部地區,並繼續向中亞推進。

入侵印度之戰的戰區與路線圖

印度(前327年~前326年)

         這時亞歷山大已經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本可以返回家園,重新籌劃他的新領土。但是他征服的慾望並沒有得到滿足,而是繼續揮軍進入阿富汗,又從阿富汗穿過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他在印度河西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企圖繼續向印度河東部進軍,但是他的軍隊由於常年戰爭,已經精疲力竭,不肯東進,亞歷山大不得不返回波斯。

返回波斯(前326年~前325年)

         亞歷山大手下的軍隊已經厭戰,亞歷山大不得不開始西歸,途中他還派人進行了一系列探險活動,包括查明印度河入海口,尋找波斯灣,並繪製海岸地圖,還想查清裏海究竟是海還是湖

末年(前324年~前323年)

         亞歷山大公元前323年死於巴比倫。歷史以來其死因有不斷的爭議。大多數記載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的一次痛飲後,得了瘧疾,除羅馬歷史家Iustinus和Curtius。有理論認為他死於嚏根草中毒。被下毒的理論被如Robin Lane Fox質疑,由於在古希臘缺乏長作用時間的毒。

   
亞歷山大正在騎着他的愛馬出征 亞歷山大與他的朋友克拉特魯斯一起和一頭獅子拚鬥

遺留的格局

帝國分裂,繼業者戰爭(前322年~前281年)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帝國被他的部下們迅速瓜分。開始還保持了帝國形式上的統一,不久統治各塊領地的將領們陷入公開的爭鬥,稱之為「繼業者戰爭」。最終,弗里吉亞的伊浦蘇斯之役結束了爭執。亞歷山大的帝國最初被分割為四大部分,卡山得統治希臘,萊西馬庫斯佔據色雷斯,被稱為「勝利者」的塞琉古一世得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而托勒密一世分得黎凡特(指地中海東部諸國)和埃及。安提柯一世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建立了短暫的統治,但很快就被另外四個將領擊敗。對印度領土的控制也只是曇花一現,當塞琉古一世被旃陀羅笈多(即月護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一個統治者)擊敗時即歸於結束。

古希臘全盛後期

到前270年,上述希臘化國家經過吞併戰爭剩下了:
以馬其頓-希臘為中心的安提柯王朝
亞洲的塞琉古帝國
佔據埃及和敘利亞的托勒密王國
到公元前一世紀大多數西部的希臘化地區都被羅馬共和國吞併。而東部的希臘化地區則由於安息帝國的擴張和巴克特里亞(即大夏,也稱吐火羅)的脫離而被明顯的減弱了。亞歷山大的遠征帶來了希臘文明在中東和中亞的繁盛,以及大夏-犍陀羅藝術在印度次大陸的發展,在文化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亞歷山大大帝麾下主要將領

帕曼紐和兒子菲羅塔斯
赫費斯提翁
安提柯
塞琉古
卡山德
托勒密
尼阿卡斯
佩爾狄卡斯
利奧納圖斯
波利伯孔
安提帕特
阿塔羅斯
克利圖斯
克拉特圖斯
歐邁尼斯

亞歷山大大帝生平年表

西元前356年亞歷山大生於馬其頓首都佩拉。
西元前343~340年亞歷山大從師亞里士多德。
西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在喀羅尼亞戰役中,擊敗以底比斯「神聖兵團」為主要力量的希臘聯軍。
西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遇害身亡,時年二十歲的亞歷山大繼位為馬其頓國王。
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馬其頓與希臘聯軍渡過赫勒斯海峽,格拉尼庫斯河戰役。
西元前333年伊蘇斯戰役,首戰重創大流士三世。
西元前332年沿東地中海海岸南進,攻克提爾,到達埃及。
西元前331年高加米拉戰役,最終戰勝大流士三世。
西元前330年抵達波斯都城波斯利斯,大流士三世身亡。
西元前329~327年在東伊朗高原進行巴克特利亞及索格地亞那戰役。
西元前326年渡過印度河,希達斯皮斯河戰役。沿印度河水系下航。
西元前325年到達印度洋。向西進軍,亞歷山大沿陸路,尼亞丘斯率艦隊走海路。
西元前324年率兵回到波斯利斯。
西元前323年6月10日晚,亞歷山大病逝於巴比倫。
 


資料來源:wikipedia

Facebook 讚好


 

Copyright © k6desi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VirtualAvenueBanner-->